衛署:今年起強化推行中醫臨床教學訓練【中央社 】2005年

(中央社記者陳惠珍台北二十七日電)由於國內中醫臨床教學水準不一,衛生署今年訂為「落實中醫臨床教學訓練啟動年」,將編列經費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教學門診,且首度將中醫臨床教學訓練等納入評鑑,以強化台灣的中醫臨床教學訓練,並希望進而提升台灣成為全球中醫醫療和教育模範。(西醫衛生署終於承認是首度辦中醫臨床教學評鑑,請問我國中醫已經超過五千年以上,怎麼到現在2005年才開始注意中醫,以前怎麼不做,因為歧視中醫.)

衛生署今天舉行「二零零五落實中醫臨床教學訓練啟動年」記者會,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宜信指出,將推動中醫如西醫般系統化和制度化,今年將首度針對中醫的醫療院所、以及醫院中醫部門納入官方評鑑,且要求已開業的醫師六年內需再進修一百八十學分,未達標準者取消執業執照。(讀者請看西醫衛生署對不足學分者將取消執業執照,他們有如此要求西醫嗎?如果有,那台灣心臟病權威朱樹勳教授是第一個需要取消他的執業執照,因為此人從未更新他的西醫藥新知,美國早在2003年就公告阿斯匹林根本完全無助預防心臟病的發生,每天吃的話還有超過80%的機會會得到胰臟癌結果此人直到現在還在說每天吃一片可以預防心臟病,這根本就是為西藥廠打廣告,完全無視百姓健康的爛庸醫,此因是林主委一看到西醫就腿軟,腰直不起來,所以只敢打蒼蠅不敢為人民打老虎,這類昏官台灣衛生署裡到處都有,不足為奇,這些爛官員只敢修理中醫,只敢罵中醫.)

他說,有鑑於國內目前中醫臨床教學水準不一,衛生署今年訂為「落實中醫臨床教學訓練啟動年」,將首次編列經費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教學門診,以鼓勵資深醫師更願意指導學生,同時將教學門診納入評鑑。(此官真會講話,不行就是不行,居然用教學水準不一來緩頰,台灣只要被馬光亞這位 二十世紀的大庸醫教過的,都變成溫病派,根本無法治病,要找優質的中醫只有在台灣民間才有,可是他們都忙於看病,誰願意教呢?中醫一向秘技自珍,傳子不傳女.有誰像我這麼笨呢?)

林宜信並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二零零二年曾公告呼籲,各國應將傳統醫學及替代醫療併入現行國家醫療體制,中醫藥也逐漸受到國際重視,近兩年超過四十個國家派人至台灣觀摩,學習內容包括中醫教考制度及管理行政組織。台灣中醫水準已受國際肯定,希望透過落實中醫臨床教學訓練的推行,在二零零八讓台灣成為全球中醫醫療和教育的模範。(讀者請看世衛早在2002年就公告了,今年是2005年這超爛的台灣衛生署在三年後才出現一點反應,而這反應居然是威脅中醫,再不好好做就取消執業執照,世界各國到台灣居然只是觀摩制度與行政,怎麼沒有說來觀摩中醫的治病能力呢?很簡單,此位中醫藥主委一定是看不好病的溫病派中醫,所以醫術是不能觀摩的.這就是為什麼台灣政府一直想進入世衛組織,而不得其門而入的主因,實在是昏官太多了,如果台灣由民間優質中醫出面來做臨床教學,讓真的能治病中醫來教臨床,台灣何愁進不了世衛呢?我保證世衛會來求台灣加入,因為誰不想活命.得罪真正能夠治療疾病的醫師不是很蠢嗎?世衛想追求的是能夠提供最好的醫療技術的國家來做會員,不是要看什麼制度與行政的.真是昏庸.讀者相信他說在2008年台灣會在他的領導下成為全球中醫醫療和教育的模範嗎?我們等著看笑話吧,依我看這是他退休的年齡到了,所以才說2008年這時間錶,不信讀者去一查就知道了,我不用去查,想就知道了,這是標準的政客說的虛無口號)

九十四年至九十七年度推動「中醫臨床教學訓練計畫」,將依補助醫院地理位置分為北、中、南三個區域,各區指定一家核心醫院,定期辦理病例討論會,輔導轄區內醫院指導醫師教學技能,並彙整各區門診、會診、住診病例討論會教學資料,編成中醫臨床教學教材,供各醫院日後辦理中醫臨床教學參考。(這種方式非常正確.可是負責臨床教學中醫師的程度呢?並不是有了執照就能夠治病,這是不等的,如果在做之前,先去徵求優質中醫師,所謂優質是至少能治到七成以上的疾病,而且中醫不分科,應該可以治療所有現有的疾病才是優質中醫,才有資格來教臨床,不是只要有中醫博士學位就能夠治病,就以整個中國大陸來說,有中醫博士學位的非常多,但是依我看只有一位劉力紅中醫博士有真正治病能力,但是還不能夠說他有能力可以治療癌症,可以說他是名符其實的博士無疑,其他大陸的中醫博士有無真正治病能力的我很存疑)

截至民國九十二年底,台灣地區已有中醫醫院三十六家、中醫診所二千七百二十九家,西醫醫院亦有六十八家附設中醫部門,執業中醫師達四千二百六十六人。(說這是廢話一堆,怎麼不說明世界超過40個國家來觀摩在台灣衛生署的超級中醫培養制度與行政能力之下,到底有多少位優質中醫出現,這才是重點,如果沒有,就代表這培訓中醫的制度與行政能力根本就有問題,還讓其他國家來觀摩,真是丟臉丟到國際上了.)

評論

   上文紅字部份是私立中醫衛生署說的 , 請讀者鑑賞之 , 今年2005年本署將派一位在本署中排名最後一名的美國漢唐中醫師到台灣傳承我國正統中醫學 , 因為此人的治病能力在本署中排名最末 , 譬如說一般本署中醫治療肝癌約須要四週療程左右就可以見到效果 , 而此人卻須要六週左右才可以看到效果 , 我們治療心臟動脈血管阻塞約需一週時間可以見到好轉 , 而此醫卻須要二週左右才可以 , 實在無法與其他醫師相比 , 所以其他醫師太忙於照顧病人 , 只有他有空 , 所以他就成為不二人選 , 其他本署最優中醫都在台灣民間 , 不願意得罪這些昏官 , 也沒時間教 , 只有此醫最笨 , 橫衝直撞的只關心百姓健康而不怕得罪這些昏官 , 也由於此人申辯說他治病之所以比本署之一軍二軍都慢 , 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從未經歷過西藥的荼毒 , 因此當然恢復較快 , 現在病人在吃中藥之前 , 都是先吃西藥很多以後發現無效 , 再轉診中醫 , 因此現代中醫難為 , 治病時還要同時將病患身體內因西藥產生的副作用一併去除 , 當然就慢治好許多了 , 本署想一想也對 , 因此本署當然挑選此醫為戰將 , 來為保護台灣人民健康而戰 .

   本署其他屬於一軍與二軍的最強中醫 , 自首任署長漢朝張仲景以下 , 皆非中醫博士出身 , 大家因為專心於研究疾病 , 而不削去拿一個沒有用的博士虛名 , 由於本署從不依據學位來判定中醫之素質 , 這會誤導百姓的 , 本署唯一的甄選醫師標準就是真正治病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 因此能夠加入本署的中醫師 , 必須是真正中醫國手級的才行 , 所有只有虛名無法真正治病的中醫師是無法加入本署的 , 本署自從漢朝張仲景創設以來 , 所有歷代名醫都是老成持重 , 個性溫柔婉約 , 如今這位漢唐中醫經方家本署是勉為其難的讓他加入 , 實在是因為此人太凶脾氣太壞 , 不讓他加入他會大吵大鬧 , 會使眾前輩們無法安心睡覺 , 爲免生事端 , 所以才出現此人 , 請大家多多包涵之 , 也由於此人在臨床教學上符合本署之規定 , 他一向當著所有實習醫師的面看病 , 而且當著眾人的面分析這病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 怎麼治療怎麼預防同樣的病一再發生 , 初診時就分析詳細 , 病人吃完中藥後一週後回診 , 他又當著眾實習醫師的面 , 讓病人陳訴服藥後的情形是否跟他在初診時說的一樣 , 病情改變後 , 他又教學生如何應付變症 , 如此一直到病人完全恢復為止, 也因為如此經過他訓練過的中醫都是真正能夠治病的中醫師 , 他從不使用西醫的驗血報告與X光照片判斷病情 , 因為自漢朝以來我國從未出現過驗血檢驗與X光機 , 所以他使用最古老最傳統 五千年以上的中醫診斷學來看病 , 這也符合本署之規定 , 所以本署才會出現此人 . 目前好不容易大陸終於出一位劉力紅中醫可以真正治一半的病了 . 套一句中國大陸的一句名言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目前這位本署所屬的漢唐中醫 , 正槓上了上文中這位林主委 , 他要証明這人說的在2008年要讓台灣成為世界公認的全球中醫醫療和教育的模範 . 是笑話一則 , 因為他不相信這位林主委說光是依靠一些考照制度與行政能力就能夠達成此目標 , 對漢唐中醫來說要達到這目標不難 , 簡直是隨時可以的 , 根本不用等到2008年時 , 他說這應該是這位林主委正好屆退休年齡 , 所以到時他就退休了 , 達不到目標就與他無關了 , 這表示此官只知道如何用權 , 如何逃避這責任 , 昏官的定義就是只知享受權力 , 不知道要同時承擔責任的就是昏官 , 台灣衛生署有此人存在 , 讀者試想台灣百姓可不可憐 , 因此他目前正在繼續加強他的經方實力中 , 不參加轟趴 , 不參加派對 , 不出去玩耍 , 只有一心的埋首於研讀我國古籍 , 他要給人紀班的學生帶來最生動最有趣的教學 , 他認為要做到這位林主委所說的不難 , 只要台灣民間的中醫同道聯合在一起 , 大家使用經方 , 讓病患都能夠藥到病除 , 如此才真的是可以完成這林主委所說的讓台灣成為全球中醫醫療和教育的模範.

  結論是 : 台灣有一世界奇人其名林宜信 , 他之所以為奇人 , 原因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時用針刺一下他的屁股 , 當時沒有感覺到 , 直到三年以後才喊痛 , 如此反應奇慢之人 , 你們聽過嗎? 所以他來當之舉世奇人奇事之首是無愧的 . 有讀者覺得我的分析錯了嗎 ?

本文將留到2008年 , 我要看看他是否做到他所說的承諾 ,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今年就是2008年,請問他是否做到他在2005年的承諾? 如果沒有做到,新上任的九萬兆政府還要留任此昏官嗎? 請所有支持我的讀者與人紀學生一起將此人趕出中醫界,這人是中醫界的禍害,不但無法發揚中醫於世界,反而成為發揚中醫的絆腳石,衛生署有此人在,真是丟國家的臉啊。

   中醫臨床教學水準的提升到底是應該由他來執行好呢?還是由我來執行好呢?我現在正在執行臨床教學之中,由跟診同學來做評論吧。

 

漢唐中醫  倪海廈 撰寫2008年5月25日於佛羅里達州自家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