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憂解」難解百憂 風潮不再 「合法快樂丸」 百憂解國內接受度高

2002.07.01  中國時報

「百憂解」難解百憂 風潮不再

       十四年前美國禮來藥廠推出一種新的抗憂鬱劑「百憂解」(Prozac),當時藥廠主管預期這些綠白相間的小膠囊每年可 以帶來七千萬美元的營收,沒想到百憂解一飛沖天,鼎盛時期曾創下一年賣出卅億美元的輝煌記錄,同時更讓原本乏善可陳的抗憂鬱劑市場擴張至一年一百廿億美元的驚人規模。

      然而盛極必衰,如今抗憂鬱劑的神奇氛圍已經大為失色。雖然每年仍有數百萬美國民眾服用這類藥物,但是多項研究指 出,只有卅五%到四五%的服用者能夠藥到病除,其他六五%到五五%服用者的憂鬱症狀並無明顯改善。而且許多服用者會出現性功能失調、情緒麻木、失眠、體重上升、焦躁不安、記憶力退化等副作用。

      禮來藥廠對百憂解的專利權已在去年八月到期,銷售量立即遽降八○%;各種不具專利權但成份療效近似,而且價格遠較 低廉的「學名藥」蜂擁搶食市場大餅。同時各大藥廠也使出渾身解數,積極研發新藥,投下鉅資廣告促銷,有的是調整現有藥物的分子結構,有的則是將二線藥品改頭換面,開發其新療效,期盼能再創百憂解旋風。

     「森林實驗室」製藥公司的新藥「Lexapro」正在向政府當局申請許可,預計很快就會上市;剛失去金母雞的禮來藥廠也不甘示弱,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新藥「Cymbalta」;默克藥廠也有新藥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不過業界分析家認為這些藥物都不具突破性進展,恐怕很難讓市場上風雲再起。

    醫藥界從一九五○年代開始研發抗憂鬱藥物,隨著「憂鬱」和其他重度心理失調逐漸被大眾認定為疾病,而非性格上的軟弱 或缺失,藥物研發腳步也逐漸加快。早期的三環類或單胺氧化酵素抗憂鬱劑雖然有其功效,但卻會引發足以致命的嚴重副作用。 一直要等到百憂解這類「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藥物問世,號稱效果佳、副作用輕微,市場才情勢丕變,服用抗憂鬱劑來調節情緒甚至成為一股文化風潮。

   然而十四年來,這類藥物的缺失點日漸明顯,各種副作用層出不窮,療效也沒有原先想像中靈驗,病患的抱怨甚至訴訟紛至沓來。藥廠勢必得另闢蹊徑,才能挽回市場流失的信心。

     「森林實驗室」的策略是從舊有藥物下手,將該公司暢銷的「Celexa」抗憂鬱劑的分子細分為右旋及左旋二種鏡像異構物,剔除其中不具治療活性的右旋成份,再包裝成新藥「Lexapro」。不過新瓶舊酒未必有利可圖,禮來去年失去百憂解專利權之後,又推出成份相同但每週只需服用一次的「週週百憂解」,以及針對女性經前症候群的「Sarafem」,然而市場反應相當冷淡。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醫學界對人類腦部的研究越是深入,就越難全盤掌握憂鬱症的成因。人類腦部深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經 驗的影響,複雜難解且變動不居;舊有理論認定抗憂鬱劑可以增進腦部神經傳導素的分泌量,從而治療憂鬱症狀,這種理論如今 已被學界視為過於簡化。況且憂鬱症本身就無法單純界定,其症狀、病程、發病年齡、與環境變化關係等因素變化多端,因此對某一類患者具療效的藥物可能不適合另一類患者。

   展望未來,隨著基因醫學的進展,科學家希望能鎖定那些調節神經生長的基因,並針對個別患者的基因組成,研發量身打造 的抗憂鬱藥物。不過專家指出,就如同百憂解的發展歷程,每一種「神奇」的新藥終將淪為只是「有效」而已,這其實才是醫學界的常態。

評論

     諸君請看光是一種解憂鬱藥物就如此暢銷 ,   藥廠賺大錢 , 民眾受害 , 中藥裡的消遙散既簡單又沒有副作用 , 卻沒有去用 , 會害人的藥使用人卻很多 , 憂鬱是因為肝脾失調造成的 , 如果不知道此原因 , 任意研發新藥來取代它 , 則必然會傷害此貳臟 , 後悔莫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