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梅雨季將來臨 慎防髖部骨折

更新日期:2007/05/10 09:29 記者:【陳旻苹、王超群/台北報導】

梅雨季將臨,醫師呼籲婦女、老人做好防滑防跌準備,以免導致骨折,尤其是髖部最應注意!由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聯合針對全台北、中、南醫學中心25位骨科醫師進行的一項「髖部骨折危險調查」結果發現,梅雨季是髖部骨折的高峰期,而門診髖部骨折案例5月起開始也有增加現象。(這裡的髖部,就是我說的骨之初位,一旦有初期的骨質疏鬆症時,首先會斷裂的骨頭位置就是這裡了)

高達七成的受訪醫師從臨床經驗中發現,氣候對於髖部骨折發生率有明顯影響,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主任陳文哲醫師表示,每年髖部骨折新增案例發生率,依據統計顯示是乳癌的兩倍,而死亡率跟乳癌末期相當。對照長庚醫院2006年的髖部骨折住院患者統計報告,5月和6月梅雨季因嚴重髖部骨折而住院的人數占全年比率最高,每天至少一位因髖部骨折而入院的個案。(這些婦女與老人會有這種問題,就是拜西藥之賜)

該項調查結果指出,「多數患者不瞭解髖部骨折與骨質疏鬆症的關聯性」,「缺乏維生素D、少運動、家族史、沒有定期檢測」是引發骨質疏鬆症的四大危險因子,其中尤以缺乏維生素D為最。(這裡說的維生素D,民眾千萬不要去買來吃,這是你去曬太陽後,身體自然會產生的物質,不是去吃替代品,如此只會更壞)

調查發現,多數病患在發生髖部骨折後,並沒有及時就醫而耽誤了治療時機。延遲就醫四個族群如:偏好先尋求民俗療法的「偏方一族」、髖部骨折發生時無家人陪伴的「鑰匙父母族」、害怕開刀或進一步治療的「鴕鳥心態族」、甚至還有已經骨折但自己渾然不覺的的「後知後覺族」。其中,「偏方一族」的比例最高,國人偏好先以推拿、擦藥酒等民俗療法處理患部但卻可能因此延誤病情。

現代人工作忙碌,子女常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易導致未在發生髖部骨折的第一時間送醫。陳文哲表示,「後知後覺族」可能是因為初期尚未有明顯痛覺,加上警覺性不足,臨床上有不少案例,長達半年後才就醫檢查,發現已發生骨折。

陳文哲表示,依據最新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發表的骨鬆臨床實驗,對於「已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建議應持續長期治療,但對於「已有骨鬆但尚未發生骨折者」,最新骨鬆骨折治療10年追蹤研究發現,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5年,預防骨折約可達10年。台灣目前對於骨鬆引起的髖部以及脊椎骨折病患的治療,已有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病患應避免擅自停藥,而影響治療效果。